地攤經濟一火,總有人想嘗嘗人間煙火。比如較早釋放地攤經濟信號的成都,設置了3. 6 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,一夜之間實現 10 萬人就業。地攤的低門檻、成本少、收益可觀等特性,吸引了一大群人參與其中。而且,隨著地攤經濟帶來的穩定就業與消費拉動,地攤經濟已經走向常態化。成都、長沙等城市已經相繼出臺政策助力地攤經濟的規范發展。
火熱的地攤經濟中,有人擺地攤是為了生活,而有的人卻是為了生存。而在擺地攤求生存的人群中,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,在地攤經濟成為“正規軍”之前,就一直游走在農村各個鄉鎮的集市,以擺地攤為生,按照當地農歷逢四逢九或者逢一逢七等趕集節奏,奔赴一場又一場的“約定俗成”。“小時候很盼望趕集了,道路兩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商品,牽著媽媽得手擠在烏泱泱的人流中看新鮮,哪怕什么都不買,光看看熱鬧都覺得很滿足了。”回憶起童年的趕集時光,“螳螂財經”的朋友肖貝貝一臉開心。
“如今,城市的地攤經濟火爆,家鄉的集市卻已不再如往年熱鬧,我已經不再想去逛逛,我媽也學會了用淘 寶、拼多多......”確實,火爆的地攤經濟似乎并沒有給農村趕集帶來額外的紅利,并且農村趕集還在近兩年來下沉電商持續的爭奪賽中逐漸式微。《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9》顯示, 2019 年下沉市場中的電商平臺活躍用戶規模近 4 億人,占移動電子商務活躍總數的57.4%。就如瞄準三四線以下城市、鄉鎮,主打下沉策略的興盛優選,已經實現湖南行政村級覆蓋,并正向江西、湖北、廣東全境擴張。
互聯網的列車呼嘯而來駛入下沉市場的當下,在農村集市擺地攤,還是一門好生意嗎? 以往地攤經濟很簡單,現在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智能地攤車必不可少。